科技要聞

發布時間:2023-11-08
山下長黑種豬。江西農業大學供圖
◎本報記者 魏依晨
近年來,以黑豬肉為代表的優質豬肉消費需求逐年遞增,進一步催生了我國本土培育黑豬品種的需求。為此,從2013年始,由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牽頭,聯合江西山下華係種豬養殖有限公司、南昌師範學院組建的新品種育種團隊,曆經10年,成功育成“山下長黑”新品種。近日,該成果獲2022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。
中國本土豬品種體型小、產肉量低,培育新品種首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。為此,項目組從現有豬種遺傳特性等方麵入手,從數十個地方豬種中,甄選了4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本土豬種,與3個引進豬種開展雜交試驗,篩選新品種培育的親本。根據雜交後代生產性能和產肉性能測定的最優結果,項目組最終篩選了巴克夏和裏岔黑豬作為新品種培育的父本和母本。按照“大(體型大)、快(生長快)、好(肉質好)、省(省精料)”的品種培育目標,項目組應用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現代分子設計育種技術,曆經10年6個世代持續選育,攻克了體型小、產肉量低等難題,成功育成“山下長黑”新品種,實現了江西省1999年至今24年來畜禽國家審定新品種的突破。
據悉,山下長黑豬被毛全黑,體型長大,頭頸清秀,眼睛有神,臉上有少量皺折,耳朵中等大小、前傾。中試結果表明,山下長黑豬耐粗飼料,適應性強,易飼養,達100公斤體重時平均體長為113厘米,接近國外引進的長白豬。肉色、大理石紋、嫩度等肉質指標遠超國外引進豬種,比現有優質肉豬多1—2對排骨,產肉能力明顯增強,宰後平均瘦肉率達59.78%,種豬及宰後胴體比較優勢明顯。該新品種適合作為養豬三元繁育體係的第一父本品種使用,也可純繁生產優質肉豬。
市場是檢驗產品的試金石。為保證新品種符合消費者需求,項目組采取邊培育邊投放市場的方式,不斷收集消費者、屠宰場的反饋信息,指導選種育種。市場實踐表明,山下長黑豬肉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受歡迎的十大品牌豬肉之一,並獲第十九屆、二十屆中國畜牧博覽會科技創新產品銀獎,進一步驗證了項目組高效精準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育種設計。
近年來,新品種帶動了贛南地區一大批農戶參與黑豬養殖,豐富了產業脫(減)貧模式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。山下長黑種豬已累計向廣西、雲南、貴州、四川、河南等9省43家黑豬養殖(育種)企業推廣11000餘頭祖代種豬,輻射上市商品黑豬超100萬頭。
“山下華係種豬養殖有限公司現有核心育種場2個,擴繁場3個,存欄能繁母豬6000餘頭,接下來我們的主要工作是進一步擴大育種群體,瞄準未來國內國際第一父本這一目標,繼續提高現有生產性能和技術水平。”項目組成員、江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郭源梅研究員告訴記者。
原載於《科技日報》
原文鏈接:
http://digitalpaper.stdaily.com/http_www.kjrb.com/kjrb/html/2023-11/08/content_562122.htm?div=-1